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本会会刊

本会会刊

滦县迁义庄立庙碑的史学价值

来源:未知 时间:2014-01-08 18:32:25
  滦县迁义庄立庙碑原立于村东庙前,1959年庙被拆除后,立庙碑搬入村中,砌在生产队队部的山墙之中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逐渐忘记了这块碑刻。20多年后的改革大潮中,生产队解体,生产队队部卖给了村民刘俊申,刘俊申翻盖房子,将山墙拆掉,古碑复出,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,人们不知道这是一块什么碑。2002年春天,村民孙容志等发现碑上刻有不少人名,经仔细研读,方知是迁义庄立庙碑。目前古碑重立于村北法宝山阳坡之上“德义亭”内。
  迁义庄立庙碑勒石于咸丰九年(1859年),由清朝咸丰年间滦州州学生员裴应庚、张士荣撰文书丹,碑体为大理石质,竖排,共250个字。现根据嘉庆、光绪《滦州志》和《滦县地名资料汇编》的相关记载,对碑文进行点校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其史学价值,点校后碑文如下:
  “尝观庄必有庙,所以奉香火、礼明神、春祈、秋报,保障一方者也。我陆家营、裴家庄、新立庄、寨子、枣园铺等庄,室庐不下千余户,聚处不知几千年。嘉庆年间,滦水屡徙,临河之众陆续迁此,固势不得不迁,实义所当迁者也,且邻里好义,故名焉。于是,道光二十年置范姓旗地,庙基六分,以妥神灵,修养树木,未暇修庙。二十七年,穿官井一区,伙庄吃水,木石工料,共计花钱一百五十九千四百,然有庙基而庙仍未修。咸丰六年,起工修庙一间,人工、木料、石块计花钱一百五十余千;铸钟一口,钱三十七千;塑画神像,又花三十余千。积数十年人工钱力,而后庙貌巍巍,树荫苍苍。但庙资香火,墙宇倾颓,仍赖众人修理。再伙治器具,修盖火房,犹望后人举行。
  所祈多生善士,少出恶人,邻里和睦,比户所封。此本义举,恐其久而淹也,不可以不志。
  生员裴应庚撰文、张士荣书丹。
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己未孟冬月吉日立”。
  迁义庄立庙碑的出土,为研究滦州地方史,特别是为研究迁义庄及滦河变迁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,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。
  第一、迁义庄立庙碑的出土,纠正了滦州地方史志中有关迁义庄建庄记载的差误,明确记载了迁义庄建庄的具体时间。1984年5月滦县地名办公室编制印刷的《滦县地名资料汇编》中对前迁义庄有这样的记载:“前迁义庄位于响堂乡政府驻地南2.5公里处,东有滦河,西有新滦河,地势平坦,土质属轻壤草甸褐土,耕地面积290亩,人口380人,均系汉族……据《滦州志》记载:该村在明朝永乐二年(1404)属滦州法宝社。相传过去由于滦河发水,几个小村的灾民迁到此处重新立庄,取村名为迁义庄,后随人口增多,分为二村,该村位南,故名为前迁义。①”《滦县地名资料汇编》的上述记载表明,迁义庄建庄的时间应该在明朝永乐年间,且属于法宝社的管辖范围之内。此外,在立庙碑被发现之前,迁义庄“至于哪年立庄,怎样立的庄,村民是从哪里来的,为什么来的,哪年来的,竟无人说得清楚”②。
  2002年春天,迁义庄村民孙容志等发现的迁义庄立庙碑上的文字记载,彻底颠覆了《滦县地名资料汇编》中关于迁义庄的相关记载。该立庙碑中记载到:“我陆家营、裴家庄、新立庄、寨子、枣园铺等庄,室庐不下千余户,聚处不知几千年。嘉庆年间,滦水屡徙,临河之众陆续迁此”,这种记载清楚地表明:在清朝嘉庆年间之前,滦州并没有迁义庄这个村子,迁义庄是在嘉庆年间,因为滦河洪水泛滥冲毁了陆家营、裴家庄、新立庄、寨子、枣园铺等庄后,那些失去了家园的村民,离开原来居住的地方后在另一个地方建立起来的村庄,而且这个村庄是“陆家营、裴家庄、新立庄、寨子、枣园铺等庄,室庐不下千余户”的村民陆续离开原住地以后慢慢地建立起来的,这种记载表明迁义庄在嘉庆年间建庄。建庄碑落款“大清咸丰九年”,即公元1859年。这时离嘉庆年间的结束(公元1820年)只有短短的三十九年的时间。撰写迁义庄立庙碑的滦州生员裴应庚和“书丹”的张士荣应该不会记错迁义庄建立的时间,他们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。由此可以推定《滦县地名资料汇编》中的记载应该是错误的。
  嘉庆年间滦州知州吴士鸿和学者孙学恒编纂的《滦州志》在介绍法宝社时写到:“法宝社(距城八里,计村庄九):李家闸、边各庄、庄窠、岩山桥、蔡家营、寨子、王家法宝、张家法宝、裴家庄③”, 吴士鸿和学者孙学恒编纂的《滦州志》出版于1810年,但关于法宝社的记载中没有迁义庄的记录,这进一步说明迁义庄肯定建立于1810年之后。因此,《滦县地名资料汇编》中将迁义庄建庄的时间定为“明朝永乐年间”是错误的,也是没有确切根据的。迁义庄立庙碑虽然不能确切说明建庄的具体年代,但从中可以判断迁义庄的大概建庄时间为清朝嘉庆年间,而非明朝永乐年间。
  第二,迁义庄立庙碑的出土纠正了人们对迁义庄庄名含义的错误理解,明确地记述了迁义庄庄名的具体含义。在迁义庄立庙碑被人们发现之前,人们对于迁义庄庄名的含义一直有不同的说法,“过去村民闲谈时,常为村名争论不休,多数人认为迁义庄人都是由外地迁来的,所以就叫迁移庄。但对“义”字之讲尚模糊不清。有人认为应该叫迁移庄,怀疑“义”字可能是用错了等等,众说不一④”。迁义庄立庙碑的出土,厘清了人们在迁义庄庄名含义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无端的推测,迁义庄立庙碑中写到,“尝观庄必有庙,所以奉香火、礼明神、春祈、秋报,保障一方者也。我陆家营、裴家庄、新立庄、寨子、枣园铺等庄,室庐不下千余户,聚处不知几千年。嘉庆年间,滦水屡徙,临河之众陆续迁此,固势不得不迁,实义所当迁者也,且邻里好义,故名焉。”立庙碑中的记载清楚地表明:迁义庄的得名是因为从陆家营、裴家庄、新立庄、寨子、枣园铺等庄迁移而来的这些人,虽然是从不同的地方迁移而来,但在居住到一起以后,彼此之间,街坊邻里相处得非常好,做事非常公正,办事讲究情谊,彼此之间义气深重,所以庄名就叫迁义庄。迁义庄立庙碑还记述到:从陆家营、裴家庄、新立庄、寨子、枣园铺等庄迁移而来的这些人,在建立了迁义庄以后,他们又置“范姓旗地,庙基六分,以妥神灵,修养树木……二十七年,穿官井一区,伙庄吃水,木石工料,共计花钱一百五十九千四百,……咸丰六年,起工修庙一间,人工、木料、石块计花钱一百五十余千;铸钟一口,钱三十七千;塑画神像,又花三十余千。积数十年人工钱力,而后庙貌巍巍,树荫苍苍”。立庙碑对这些义举的记录,充分体现了迁义庄的人确实是“义”字当先,急公好义,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迁义庄以“义”而得名,并非因“迁义庄人都是由外地迁来的,所以就叫迁移庄”。
  第三,迁义庄立庙碑的记载,印证了滦县地方史志中有关嘉庆年间滦河水文情况的记载,是见证滦河下游两岸水文及其变迁的物证。该立庙碑记载到“嘉庆年间,滦水屡徙,临河之众陆续迁此,固势不得不迁,实义所当迁者也”。光绪年间杨文鼎、王大本修纂的《滦州志》中也记载到“六年辛酉,夏六月十九日,滦河溢(漂没民庐无数)……十三年戊辰,夏六月,滦河溢……十六年辛未,秋涝,滦河溢……十八年癸酉,滦河溢,东徙……二十三年戊寅,六月,滦河溢,渰民居”[6]。史书的记载和出土庙碑的记载相吻合,见证了滦河的水文变化和滦河河道的变迁,立庙碑是研究滦河水文和河道变迁的重要材料。
  鉴于迁义庄立庙碑的这种史学价值,经前、后迁义庄两村决议,古碑重立于村北法宝山阳坡之上,并筑碑亭,命名“德义亭”,以供人们瞻仰。
  注释:
  ①《滦县地名资料汇编》,第279页。1985年5月。
  ②④《唐山碑刻选介》,第49页。
  ③嘉庆《滦州志》,第27页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。
  ⑤中国搜狐网。
  ⑥光绪《滦州志》,第236、237页。
(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院教授,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