驴皮影戏,简称驴皮影或皮影,是河北省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。史称滦州皮影,今又称乐亭皮影,冀东皮影或唐山皮影。上世纪的50—70年代,风靡于冀东一带的玉田、迁西、迁安、昌黎、滦县、乐亭、抚宁、卢龙、青龙,辐射辽宁省绥中、凌源、建昌等地。皮影的人物属于剪纸艺术,(包括场面、道具、景物)造型优美,制作纤细,形象逼真。十分惹人喜爱。民间的皮影艺术,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的艺术品种,是中华民族民间“非遗|”艺术的一支奇葩。
皮影戏,据悉最早诞生于2000年前的西汉,又称羊皮戏,俗称人头戏,影子戏。发祥于中国陕西,成熟于唐宋时代的陕西、山西和河北,极盛于清代的河北。顾名思义,驴皮影,就是采用驴、羊皮等生制皮革为主,制作雕刻而成的皮影人物、场景、道具及其所用的材料。
皮影戏,是在用灯光照射下,用驴皮、羊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,来表演故事的民间地方戏剧。表演时,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,一边操纵戏曲中的人物,一边用当地流行唱腔曲调,配合着音乐管弦伴奏。台下观众,边看边听的一种艺术享受的地方戏曲。
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,似乎说明了皮影戏的来历。据说西汉时期,文帝刘恒的幼子由一位宫女照看。一天,太子哭闹不止,聪明的宫女,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,借着灯光照射纱窗的影子,哄得孩子不哭。从此,逐渐演变,发明了皮影。
笔者小时候,听到一个谜语:“远看像座城,近看破布蒙,里边一群嚎丧鬼,外边一群糊涂虫。”原来谜底就是唱驴皮影。那年代,农村很少有热闹看,除了春节那当儿看秧歌,唱粘花落子(评剧),偶然还来过几次说大鼓书的(乐亭大鼓)。最普遍、最时髦的就是看驴皮影了。
唱驴皮影首先得选址搭台子,台子上面的台帐、幕布由驴皮影戏团携带,台基是用椽子和寿板(厚木板)搭成。每个驴皮影戏团至少由5个人以上组成,演唱驴皮影必须得4个主角。第一个是掌上线的,他负责鼓板和锣镲;第二个是掌下线的,负责操纵驴皮影人儿,整理“戳子”(驴皮影身子)和挑选“头查”(驴皮影头像);第三个是顶灯的,也叫贴线的,负责操纵皮影人、灯具和掀影卷等;第四个是拉四弦的,大多是盲人,负责打鼓和吹喇叭。这四个主角,缺一个也演不成驴皮影。“戳子”和“头查”里边学问多多,比如戳子,有背靠的(就是背插四面小旗),官袍服,英雄衫……头查有文、武生巾,软、硬罗帽,帅盔、扎巾、官帽等等,驴皮影人的服装基本和戏剧的服装差不多,按照人物的角色,穿着各色各样,莫衷一是。
演驴皮影,与其他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坐念唱打基本一样。也有上场诗。如,金殿朝臣的上场诗是:“殿上衮衣明日月,砚中旗影动龙蛇,从横礼乐三千字,独对丹墀日未斜。”元帅升帐诗是:“大将南征胆气豪,腰横秋水雁翎刀,风吹鼍骨山河动,电闪旌旗日月高”。丞相的上场诗是:“三公府调和鼎鼐,宰相家燮理阴阳”。旦角上场诗较多,如青衣旦是:“惊心最怕枝头鸟,愁怅懒观墙外花”。“一阵莺风情渺渺,半窗明月影迟迟”。花旦:“东边日头西边雨,莫道无情却有情”。“风吹杏蕊飘飘舞,雨打桃花片片沉”。彩旦:“抛砖引玉琢成器,吹箫引凤候乘龙。”等……。这些诗句,有的雄浑、豪放,有的婉约、清丽,有一点文学修养的人听后是一种精神享受。
驴皮影的唱腔别具一格,“咦咦啊啊……”韵调反复悠长,更加优美动听。共有5种唱腔,即小、大、生、髯、丑。旦角唱“小”;奸面和黑脸(净)唱“大”;白脸和红脸年轻的唱“生”;红脸、白脸有胡须的和老旦唱“髯”;烂眼边唱“丑”。驴皮中有“大难哭,小难笑”之说。就是唱净(大)悲的腔调不好唱;唱旦角(小)笑的腔调不好唱。唱腔的句式一般以七言为多,分上下句,下句押韵。像七言诗的绝句。也有“三赶七”唱法,都是对句,三个字、四个字,五个字。六个字、七个字,然后甩腔拉韵。还有一种“硬唱”,每句五个字,分上下句,押韵,像数来宝似的。不管哪种唱腔,都是将事情的起因、经过及结尾叙述给观众,让人们听后明白。
乡下演驴皮影,分“会影”和“院影”两种。一台会影演四晚上,是由村集体负担,演出在村子开阔的场地举行,影台一般搭在学校操场或空旷的场院上。对农业丰收、重要节日表示庆贺,让村民一饱眼福。唱院影讲究颇多,一台院影演三晚上,皮影戏台必须搭在还愿者的大门口或者院子里。驴皮影的窗户(屏幕)要面对还愿者的门窗。院子里还要围上神棚,里边供奉神仙牌位。每天晚上东家要作揖磕头,烧香上供。演出的第二天,还要待客收礼,亲戚朋友都来上门祝贺。这天上午,还要“唱亮影”。唱亮影就是白天支上影窗户(屏幕),敲锣、打鼓、吹喇叭,拿线的(操纵皮影人的人)选好一组神仙头查,在影窗户上(屏幕)摆弄一阵子,影匠用本功嗓子(不掐脖子)齐唱“天官赐福”,表示接神迎福,接喜迎财,消灾祛祸。折腾一阵之后,东家开始收礼金,开席待客,宴请亲朋。
那时候,秋收一过,一直到来年春天,农村活跃着好多驴皮影戏团,有时一开演就是十天半个月的。张家演完李家演,从这个村撵到那个村,经常追着看。有的影卷较长,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一样,如:《燕飞女侠》、《红娘女侠》等,一部影卷40多本书,能连续演个把月的。
每天晚上驴皮影开演前,“咚咚呛呛”地响起锣鼓,这遍锣鼓叫“开通(tong4声)”,锣鼓镲一停,支起影窗户(屏幕)。四弦一拉,鼓板一敲,就是“叫板”。立即开始演出了。
皮影台跟前,仰着脖子看驴皮影的都是些“勺儿蛋子”(十几岁的男孩),成年人、老人和妇女离影台距离较远,有的从家里搬来板凳、椅子、篓子等坐着看。台跟前人群特别拥挤,有时还起哄。大人们一般喜欢看“稳出子”(文戏),主要是听唱。四弦伴奏,有板有眼。有的悲观内容把心软的人唱出眼泪来。小孩子喜欢看“杀仗”(武打)。两人对阵,刀枪相碰,台里一敲木板,发出“叮当”响声,犹如真的一样。俩影人上场对杀,也分几个回合,然后胜者回马一刀或一枪,杀死对方,拿线的手疾眼快,换上“血查子”,顶灯的影匠一吹灯,“呼啦”一闪,十分精彩,看着特别过瘾。再就是爱看丑角一类的“小矬子”和“大爪子”,他们上场出怪态,逗乐子,惹得台下捧腹大笑。
驴皮影的人物一出场,就会告诉你是良善还是凶恶,是好人还是坏人。例如《保龙山》中的沈恒威,《千里驹》中的刘瑾,《两狼山》中的潘仁美,《珍珠塔》中的严嵩等,一看脸谱就知道是大眼奸臣。驴皮影里的丑角和戏曲中的丑角色相同,俗称之为“烂眼边儿”,这种脸谱不好区分好坏,像《升官记》中的徐九经,《审诰命》中的唐成,《卷席筒》中的苍娃,脸谱都是白鼻梁儿,烂眼边儿,但他们都是好人。最难区分的就是旦角,只有听懂驴皮影戏,看懂戏里内容的,才能区分出好坏,不然,就像鲁迅幼年看社戏一样,红得进去,绿的出来,凑热闹而矣。
50多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。现在,乡下演驴皮影已经基本绝迹,驴皮影被电影、电视取而代之。年轻人基本不喜欢看驴皮影,根本也听不懂唱腔,看不懂剧情。这一民间传统的优秀戏曲将被前进的历史大潮淹没了。
作者简介:张国中 笔名坪茵,1946年生,满族正蓝旗,蕨薇农民诗社社长,卢龙孤竹诗词学会副会长。中国当代散曲编委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。河北省民俗协会、民间文艺家协会、诗词协会会员,散文、小说、故事、现代诗歌、剪纸等发表在多种报刊杂志上。诗词作品散见于《中华诗词》、《诗词月刊》等全国20个省级诗词期刊,并多次获奖。